龍德勇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醫學博士,也是一名非常年輕的主任醫師,43歲的他在醫院房顫團隊專職從事室上速、室速、房顫、房速等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每年完成1600余例,為國內此領域個人手術例數最多的青年專家。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干、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我心里有些不安,有種被關注過頭的感覺,我還是希望大家多關注一下密碼科技事業更好,同時也關注一下密碼領域的年輕人才,希望他們能夠得到一些支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作為未來科學大獎首位女性獲獎者,王小云的表達有著數學家獨具的嚴謹,也有一些女性特有的羞赧。
“作為林業人,必須把改善林業局生態環境質量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堅決擔起建設美麗根河的歷史使命,堅持最重的擔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頭自己先啃。”這是今年6月,于海俊給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局根河林業局的一份報告中的話。
不久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在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的人群里,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錢七虎看著眼前的一切,淚水在眼眶里打轉。
瘦弱的身體微彎著,右手不停地敲打著后腰,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蔣興良不時重復著這一動作。飽受脊椎管瘤手術后遺癥折磨的他,每分鐘都要忍受常人難以想像的痛,這使他常常夜不能寐。不過,面對這吃止疼藥也止不住的痛,蔣興良卻說:“沒事,反正都要痛,還不如多做點工作。”
“中國的科學研究很有希望,你們未來會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會有更多的科學家得到全世界的認同,現在你們需要耐心點。”10月29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聊到中日兩國科學研究差異時,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如是說道。
我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黃大年,27年前,他帶著科技強國的心愿,出國留學、工作,成為國際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學家。當祖國需要時,他放棄國外的優厚條件,回國帶領科研團隊尋求技術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胡可一是船舶工業界少有的未讀過碩博研究生的總工程師。他接過百年“江南造船”的接力棒,一干就是20年,打破了總工程師一般任期為10年的慣例。
他是我國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研制團隊的“大專家”,是無數年輕人心中的“主心骨”。從資源二號到嫦娥一號,從圓夢月球到逐夢火星,有他在,“發射不緊張、隊員吃得香”。為中國航天事業尤其是空間事業兢兢業業奉獻50余年,一生矢志“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科學家”。他,就是此次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
74歲的葉培建為了保護視力,養成了“聽電視”的習慣。這一天,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從電視里聽到了自己獲得國家榮譽稱號的消息。很快,道賀電話接二連三地響起。
英國研究人員首次在位于恒星宜居帶內的一顆系外行星的大氣中,探測到了水汽,且其50%的... [詳細]
自己的“人臉”等生物學信息掌握在別人手上,有的商家甚至對消費者的人臉信息深入分析... [詳細]
生物大滅絕曾致地球生物大量消失,元兇是巖漿?